5月25日上午,BETVLCTOR网页版在D3004举办了题为“现代新儒家的哲学观”的讲座,本次讲座由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陈鹏教授主讲,由公司肖雄老师主持,中国哲学教研室全体老师及学院部分员工出席了讲座。
讲座伊始,陈鹏教授介绍了“中国哲学”学科在现代成型的过程,将我们从一个已然熟悉的现成哲学思考方式带回到“中国哲学”学科诞生之初,对于彼时的中国学者而言,哲学乃是新型的思考方式、“诠释”范式。创建“中国哲学”学科就要把传统思想材料归入哲学,从儒学的角度来看,就是使哲学成为诠释传统儒家思想的范式,哲学地重建儒学,并对西方哲学与西方文化、时代进行回应。陈教授指出,无论从哪方面讲,理解新儒家的哲学观都是我们理解现代新儒学不可缺少的方法论意识。
接着陈鹏教授引入本次讲座的重要话题——思辨哲学与实践哲学,并围绕着冯友兰、熊十力、牟宗三几位先生进行详细说明。陈教授指出现代新儒家的哲学观分为两大“典型”方向:一是知识性的思辨哲学方向,以冯友兰为代表;一是生命性的实践哲学方向,以熊十力、牟宗三为代表。陈鹏教授首先谈冯友兰先生的思辨哲学,他指出冯友兰先生明确提出哲学是理智的、逻辑的分析,且受到西方哲学的极大影响,将西方哲学充分应用到他的新理学体系中,在新理学中,冯友兰先生采取了严格的知识性立场,着意清除任何可能的“独断”。在这里陈教授强调独断性难以避免,但我们至少要对其有批评的意识。冯友兰先生开启了一个思辨性方法的知识系统的先例,并影响了后面新儒家的建立。其次是与冯友兰截然不同的熊十力实践哲学,陈教授谈到,熊十力先生说的本体不是外在的超越的实体,也不是概念的勾画或构造,而是天人合一的真生命、真己、是吾人与宇宙所以生之理,是备万理、含万德、肇万化的本体。对此,陈教授重点指出中国哲学的关键是要有一份体验,感到自我生命与他人生命、自我与社会、自我与天地的贯通,熊十力先生认为只有通过打破内外物我的隔阂,才有可能贯通生命。最后是牟宗三先生的哲学,陈教授指出,牟宗三的哲学观基本继承了熊十力的理路,主张哲学的实践形态,但熊十力先生没有找到思辨的正面性意义,在如何贯通思辨与实践上,牟先生比熊先生更深入,牟宗三先生把知识、思辨、体认完整结合,是一种更全面的哲学观。陈教授还特别分享了他读牟宗三文章时感悟很深的一句话:“它(指中国哲学)是以‘生命’为中心,由此展开他们的教训、智慧、学问与修行。”
讲座最后,陈鹏教授强调生命与实践是两个东西,但并行不悖,这是本次讲座的重要论点。陈鹏教授发言结束后,肖雄老师做了总结,在场的多位老师和同学与陈鹏教授进行了精彩的问答互动,其中包括姚才刚老师关于第三代新儒家如何划分、刘元青老师关于冯友兰的问题意识是什么、龚开喻老师关于牟宗三与冯友兰谁更适合作为方法典范等问题,研究生王佼佼关于生命体验与践行关系、本科生李雨欣关于“德行实践”是否包括改造世界的活动等问题,陈鹏教授都做了一一的回答。本次讲座内容详实生动,富有启发性,在座的师生都受益匪浅。
(审核:肖雄、阮航)